欢迎访问展翊特殊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官网


当前位置
首页 > 公益课程 > 第十八期


负强化与惩罚的使用原则与风险


https://www.ximalaya.com/thirdparty/player/sound/player.html?id=304453249&type=red

(点击网址听音频)


小善不不独行,爱自满人间

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!我是展翊教育小爱老师。

如果有定期坚持听我们节目的家长朋友可能会发现,我们上周没有更新~ 


对,正是因为上周我们在全力以赴筹备开学,疫情的关系让家长们非常苦恼,神兽们这近半年在家的日子里可能出现了更多的问题行为,所以我们必须争分夺秒,用最好的状态迎接孩子们的复学复课。


从本周复学的情况看,我们中心的孩子们倒并未出现太大的波动,这一点让我们很开心~ 


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应用行为分析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:强化与惩罚。了解到行为的增加以及减少,观看环境中给予的结果是属于强化或是惩罚,强化会让行为增加,而惩罚能够减少行为,两者都是能有效用来矫正行为的。
             今天主要是要谈谈负强化与惩罚

因为在执行过程中,会使用到个体不喜爱的嫌恶刺激,因此运用时需要把握一些原则,避免误用而导致某些不必要的风险出现。


1.负强化

负强化是指在个体的某个行为发生后,能够撤除某个嫌恶刺激,而之后在相同情境下,会增加此行为出现的几率。


负强化和正强化同样能增加孩子行为的出现率


正强化是使用个体喜爱的刺激,而负强化则是使用个体嫌恶的刺激。


生活中,我们有很多行为是藉由负强化来维持的,
例如:妈妈很经常在跟孩子讲完道理,教训完孩子之后,再度严厉地问孩子一句〝你知道了吗?〞,这时候,孩子肯定都会立刻回答〝知道〞,即使他们可能还是不明白你所说的道理,但是为什会这样呢?

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负强化的例子,因为孩子如果诚实回答〝不知道〞,妈妈通常就会先骂一顿然后再重讲一遍道理,甚至可能会讲更多,因此孩子学会了只要回答〝知道〞,就可以避免妈妈继续唠叨的行为了。


虽然使用负强化物可以建立良好行为,并且消除不合适行为,但是在使用负强化的过程中,要特别小心.


因为过程中我们执行的是透过多次呈现个体嫌恶的刺激,待良好行为出现后,再予撤除.


这样反复结合,直到个体了解到出现某个良好行为可以移除嫌恶刺激,因而开始产生良好行为。


在这样经常呈现嫌恶刺激的状况下,有时候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一些逃避行为,甚至引发某些高强度的情绪行为,例如:破坏物品、攻击、自伤。那么,要如何避免上述的状况.有一个可以使用的方式就是要记得在良好行为出现后,开始密集使用正强化,例如:妈妈告诉孩子,没吃完饭,玩具就要收起来,当孩子听到这句话开始认真吃饭后,妈妈就要赶紧把正强化加进来,持续赞美孩子有乖乖吃饭的行为,甚至可以预告孩子吃完后还会再给他一根棒冰吃,如此即可减少孩子抗拒的心理。

1.惩罚 


惩罚和奖励相反,惩罚的目的和结果是减少个体某个行为的发生。


很多家长对惩罚都不陌生,但需要注意的是,同样的事件对一些孩子可能是正强化,而对另一些孩子却可能是惩罚,

例如:老师对于表现好的孩子,会叫到教室前面表扬,接受大家的鼓掌,对于内向的孩子,那可能是惩罚,但对于喜爱出风头的孩子孩子来说,就会是一种正强化。


因此,到底您是在强化还是惩罚孩子的行为,不能用给予的后果是正向还是负向来做判断,最重要的还是去观察个体的某个行为,之后还会不会再发生或是逐渐减少。



惩罚的分类


1.自然结果惩罚

孩子的不合适行为会自然地受到惩罚,例如:玩玻璃结果割破手、触摸热汤结果烫到手,于是孩子之后会自然减少类似行为。

2.逻辑结果惩罚

孩子因为违反父母指令在汽车道路上骑自行车,父母因此决定孩子一周不许骑自行车,这就是逻辑结果惩罚。

3.体罚

随着孩子不合适行为的出现,即实施一种嫌恶刺激或惩罚物,来阻止或消除孩子的某个行为发生,

这里所指的嫌恶刺激包括疼痛刺激或产生不舒适感的刺激,如:罚跪、打屁股、令人厌恶的声音、气味等。


体罚可以立即见效,但体罚往往是家长在愤怒中采取的惩罚手段,因此除了可能对孩子产生身体损伤外,更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创伤。


尤其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,频繁的体罚会导致自卑、胆小怕事等不良后果,严重的甚至导致孩子自伤或自杀,而对于外向的孩子体罚会导致模仿,这类孩子倾向于用武力解决与同伴的争端,甚至导致反社会行为,


因此家长要尽量避免使用体罚。

4.谴责

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,我们及时给予强烈的否定的言语刺激或警告语句,以阻止或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出现,这就是谴责。


谴责也包括瞪眼、用力抓住孩子等动作。一般来说,就谴责的过程来看,谴责后面须跟随其他形式的惩罚,否则惩罚将失去其惩罚的作用。


与赞扬一样,批评和谴责要简明扼要,要准确批评具体行为,如“你刚才打了小朋友,妈妈很生气",而不是笼统地说“坏孩子”,谴责批评时要避免唠叨。

5.隔离

当孩子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,及时撤除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,并且把孩子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,这种改变行为的策略称做隔离。


对于孩子的一些外化性问题行为,

例如:攻击、破坏、没礼貌、危险行动、不服从、大叫大哭、威胁、不听劝告等,暂时隔离是非常有效的惩罚方法,


但是对于遗忘、恐惧、孤僻、害羞、没做作业或家务、心情不佳等内化性问题行为,则不适宜采用。


暂时隔离还有一些其他形式,

例如隔离不一定要将孩子放到卫生间,也可以将孩子隔离在房间的一角,让孩子看到他因为错误行为而不能继续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,而只能做旁观者;有时可以将孩子喜爱的物品拿走,隔离物品。


不难发现,要使暂时隔离有效,父母必须经常参加孩子喜爱的活动;或让孩子有何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;孩子必须有喜欢的物品。


只有这样,才会使孩子感受失去这些活动的遗憾。

一般来说惩罚只能部分地减少或暂时抑制不良行为,而不能使之完全消除。


行为矫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然环境里能独立生活,让孩子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,而不是仅仅只是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。


若是想要全面彻底地消除孩子的问题行为,一定还需要透过其他行为矫正的方法,教导孩子学习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。


以上是本期分享,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参考今日头条的文章《家长巧用行为矫正,解决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!》,带大家了解负强化与惩罚的使用原则及风险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感谢您的收听,我是小爱,我们下期将为会您播讲—行为与环境的关系。


关闭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